2025年01月19日
微信

逍遥vs殉道| 再思何为拯救的真谛?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7月11日 08:33 |
播放

多年前读刘小枫先生的《拯救与逍遥》,带给我很大的触动。这本书对我们当时影响很大,乃至于奠定了我们看待中西文化的模板。当时在我看来,西方基督教文化就是拯救,我们的文化就是逍遥。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这种看待中西文化的模式有问题。其实,所有的宗教都有拯救,没有拯救的宗教是无法吸引人的。逍遥本身就是一种拯救,人与自然的合一,消除自我,融化于自然当中,这当然是一种拯救。如果我们把基督教的拯救看成唯一一种标准的拯救模式来审视其它宗教,显然这种看法有失偏颇。

在结构上,宗教都是一样的,这是宗教学这门学科建立的基础,否则宗教学应该劈开几部分:基督教学、道教学、佛教学等。但是,结构相同,并不代表着内容相同。基督教有其独特的拯救内容,以及在该内容上形成的文化。

之所以对刘小枫先生拯救与逍遥模式不认同,是因为笔者看来,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真正塑造了西方文明的不是拯救,而是抵达拯救的路径——殉道精神。殉道精神才是基督教塑造社会和文明的力量。殉道精神是一种对真理的追求,一种不妥协、不认同的反抗精神。教权和王权之间的争斗成为西方中世纪历史的主流,尽管教廷有很多腐败和违背耶稣教导的地方,但正是两者的争斗,为社会成长提供了空间。而教权不妥协王权的背后,我们能看到殉道精神的影子。

正是殉道精神的存在,让耶稣带来的新秩序,深深扎根,没有因为征服者的征服而从历史中被剪除。这种精神在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以再洗礼派为信仰浴血奋战中得以延续,正是宗教改革运动革新了基督教。而在启蒙运动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殉道精神,书报的严格检查制度,王权对社会的严格控制,也没有阻止百科全书的编撰和出版。而这种殉道精神,在西方那些科学家身上,也能清楚看到。布鲁诺被烧死也没有没有改变立场,伽利略晚年被教皇软禁起来,依然进行科学研究,甚至有的科学家在皇家研究院工作,没有薪水,省吃俭用自费买设备,他们对真理的追求,让我们看到了殉道精神的独立与勇气。殉道精神就是不向世界低头,不被物质收买,真正做到“贫贱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人格独立。

这种殉道精神不是为了那种抵达天堂的拯救结果,而是拯救本身。很多时候,我们把拯救看做一种结果,其实真正的拯救从你相信耶稣,并为他背十字架,坚守真理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拯救是一个过程,一种路径,这种路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心灵和诚实信靠上帝。而殉道精神恰是对诚实和心灵信仰上帝的最好注脚。

再看我们的文化,则显然不同。我们的文化有两种拯救,一种是“内圣外王”的儒家精神,一种是“逍遥”的避世精神。

我们的文化显示出我们做人的圆滑与现实。我们的文明在古代可以看到它是一个征服文明,不断被北方来的游牧群体征服,即使不是游牧群体,本土群体也同样复制征服模式。征服之后往往会打击任何反抗的群体,清理和改造文化。这个时候,往往有两种人,一种是得到征服者认可,从而出仕,这个时候他是积极的,能为王权服务,能获得提升,因此他出世。而那些仍然支持前朝的士人,则遁走高山,从此隐士逍遥于自然之中。及至那些出仕的受到王权的不信赖之后,也会遁走逍遥一途。可见在我们的文化里,坚持真理的殉道精神是欠缺的。唯有的是依赖征服者的生存精神。当然也有为前朝自杀的人,但是他们殉道的对象不是真理,而是王权的姓氏而已。我并不认为王国维自沉湖底是为了真理,他不过是为了清朝的灭亡罢了。

征服和专制之下,是不允许自由和独立个体存在的,因为征服者征服的不仅是一大片土地,还有这个土地上的人。正如近代鲁迅曾当时说过的,中国只存在两个时代,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与欲做奴隶不能的时代。征服者征服的土地以及土地之上的人,都是他们的财富。因此征服体制之下,鲜有殉道精神的出现。

没有殉道精神,我们只能在历史的漩涡里打转。尽管我们的历史上有着世界辉煌之巅的时刻,但是我们辉煌之后,却再也无法重现。尤其在近代,西方现代文明崛起之后,我们的文化却无法自我更新,无法超越和成长。

殉道精神是一种人格独立的外在表现,耶稣的一段话很有代表性,他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我们唯独为真理而活,为信仰而活,为自由而活,这就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值得用生命相搏的对象。——而这就是拯救!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